所谓的“家具”,最简单的解释便是“家中之具”,那么有“具”,必先有“家”。
人类发展初始阶段的居住场所是什么样的呢?
《庄子•盗跖》记载:“古者禽兽多而人少,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。
昼拾橡栗,暮栖木上,故命之曰‘有巢氏之民’。”可见人类最初是居住在树上,这种“栖巢居树”的生活方式,没有固定成型的“家”,自然也谈不上家具。
人类不断地演进发展,从“树居”逐渐过渡到夜宿于天然的洞穴之中。
原始人类以树桩、树墩、石墩做座,为了避免潮湿的侵袭,用茅草、树叶或兽皮为席,它们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“家具”。
旧石器时代晚期,人类逐渐学会结草成席、缝皮成衣等一系列缝纫和编织技术。
这些编织而成的草席,缝制而成的皮褥,已是形体比较固定的坐卧用具。
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初期,人类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。
但仍由于当时受限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,人们还没有能力用石器加工成型的木器家具。
只是偶尔用较平的石板或木板直接陈设在地面上用于切、放食物。
新石器时代中后期,象征“死者之家”的木棺与棺床出现,虽然它们并不是生者的“家具”,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具备了生产木器家具的条件。
因此,可以推断最原始形态的床至少在大汶口文化阶段就已经出现了。
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渐趋发展,在距今4200—4500年左右,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彩绘家具。
从器物痕迹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、案、俎等,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木家具。这一考古发现,填补了中国家具历史远古时期的空白。
原始家具虽然粗笨,但却充分地证实我国漆木家具的悠久历史。
处于启蒙时期的建筑技术、编织技术以及彩绘工艺为原始家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尚处在幼年时期的家具艺术形态里却沉睡着最古老的席、木案、木俎等,这些初级的家具制作开启了家具艺术历史长河的源头。